80年代中讀傳理系,就在五台山旁邊,青葱歲月繞著香港電台轉悠。
不少同學都是在公屋長大,雖然有政府資助及貸款,大學學費也是沉重負擔,各自都拼命找兼職。
港台拍劇集找臨記,總在傳理大樓看到招募單張,曾做了幾次港台臨記,什麼劇集倒也忘記,只記得捱一個晚上,有一百大元。又在廣播道兼職補習,學生中有港姐的兒子。從校園爬坡上廣播道,每每經過港台大樓,總有數名或十多名少女在大門等候,有時甚至幾十人,歌迷及影迷等待心儀的歌星、明星或DJ,一睹風采,或索簽名,或送上禮物。當時港台有自己培養的DJ,不少成為娛樂圈紅人。
早上7時開工剪報,最享受的是一杯香滑奶茶及蛋牛治或餐蛋治,來自九龍塘轉小巴上廣播道旁的小販,即叫即做,炒蛋剛熟滑溜;還有另一檔賣腸粉燒賣,味道一流。不知道他們要不要給保護費,或需領小販牌,但他們就在獅子山腳下,即使只是小販,香港人也是用心在做。
説起飯堂,一定要提港台由聰哥打理的飯堂。他由港台的辦公室助理,至承辦飯堂,攪得有聲有色。在五台山工作的人,都愛到港台開餐(當時只要展示其他傳媒工作證,便可入內用膳),早餐的雪菜肉絲麵及奶茶絕不遜色,午餐的京都骨及琵琶豆腐至今念念不忘。及後他離開港台,與梁思浩搞「聰嫂私房甜品」,高峰時開了十間分店,至引人大陸投資,出現財務糾紛,去年初突然全線結業。這有點像香港變遷境況的寫照。聰哥曾説,如此努力,只希望能供子女到英國留學,心願亦已達成。
- 實習期間的採訪機會多姿多采,半娛樂新聞採訪也有,如芳艷芬(右)出席慈善活動,頒獎者是首位東華三院女主席寶詠琴,左是李曾超羣。
- 80年代中筆者當實習記者,採訪余光中(圖右),他由74年至85年在中大任教,最後決定返回台灣,不諱言是對香港前途欠缺信心。
港台年度的十大金曲頒獎禮,邀請的頒獎嘉賓不時有驚喜,如88年請得何鴻燊及何超瓊父女檔展示舞技,賭王幽默式地間接為賭場賣廣告;89年天安門屠殺事件後,港台在頒獎禮上,邀請了李怡及亦舒當頒獎嘉賓,當時兩人在台上的對答,是環繞「爭取自由、扺制獨裁、取消家長式管治」。如今的香港電台,難以再百花齊放。
- 邱騰華近日在記者會上對港台作種種的指責,明顯是公開說明,日後港台必須是政府的政治工具,不能與政府唱反調。
如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指,港台編輯管理制度「存在缺失」,又説員工「問責意識薄弱」,不能只説編輯自主,也要兼顧公共使命。無論《香港電台約章》如何說公共使命,政府自有一套解說,港台只會淪為政府的政治工具。
既是老闆、並擔任美國《華盛頓郵報》(Washington Post) 出版人二十多年的凱·格雷厄姆(Katharine Graham)在自傳中説:「總統從不接受,甚至並未清楚了解(大多數人都不了解)的是,編輯一定及必須具有自主權才能產生優質的報紙。我曾經將其描述為自由,並不是放肆。」(What the president never accepted, or even clearly understood – as most people don’t understand - is the autonomy editors have, and must have, to produce a good newspaper. I used to describe it as liberty, not license. )
李禾德
資深政治記者,曾任職亞洲電視、香港電台、壹週刊及美國自由亞洲電台。現長居美國首府華盛頓附近的海邊小鎮,過著簡樸的鄉村生活。對新聞工作仍有團火的她,眼見中美貿易戰開炮,鋒煙四起,稿癮發作下再重拾筆杆,與壹週刊讀者隔岸相聚。
立即加入壹週刊MeWe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香港百年超級豪宅揭秘》經已出版 各大報攤及便利店有售
可按此網上訂購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守住新聞自由 和你撐壹週刊計劃 每月港幣$300起
按此了解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