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這特別的新春佳節,沒有大型拜年或團拜聚會。親友間即使見面,也多是小組聚會,互祝安好。雖然美中不足,也算是另一番感受。好像多了機會同親戚有較深入相處、交談。筆者作為輔導心理學家,發現大家如果細心觀察一下親戚朋友的互動當中,對於自己家族的歷史和心理質素有多一份發現和反思。
的確,無論我們承認與否,每個人都承載著家族的DNA,不只外貌或身體上的,其實在心理質素方面也如是,我們家族的歷史或會造成某一些性格特質和心理狀況,原來也會代代流傳下去。可以說我們每人都承擔着某程度上的集體潛意識(Collective Unconscious)(Jung, 1991)和心理包袱(Burden) (Sinko, 2016 & Schwartz, 1995),在家庭發展中會把這些包袱會代代「流傳」下去。
從事心理輔導工作,最希望是幫助到每個人更加了解自己的負面情緒和經歷,怎樣從中放下這些心裡頭的未完成之事(Unfinished Business),活得較為自由和正面,當我們責怪親友的怪脾氣、某些令人費解的特質時,也讓我們反思一下他們的成長環境和家庭氛圍,總會令我們看得較全面,也能多一份慈悲之心看待。
集筆者的一些臨床觀察,以下列出五種我們多多少少都裝載着而不自知的常見心理包袱:
第一、缺乏愛
缺乏愛的表現有很多種,而且影響深遠。有時會觀察到有些親戚朋友,在群體中總有著一種疏離感,或者忽冷忽熱,很難去跟人建立一種穩固和長久的忠實關係。或者常常陷入苦戀之中,但愛上的人偏偏總令自己受到傷害,這些都是常見的例子,或在孩童的時候,成長環境缺乏愛,或者只剩下物質,欠缺一些肢體及心靈上的關懷和安全感,當缺乏愛的人成為了父母,有時也會有感覺有種障礙不知道如何向孩子去表達,或者有時就會用了責罵、過於嚴謹及情緒勒索的教育方法。第二、缺乏自我效力感
有些人總會覺得「自己是零」, 自己是最沒有用處的,人家總好像非常有能力,什麼都做得好,但是自己就一敗塗地,什麼價值都沒有。其實遠在孩子兩、三歲的時候,是剛建立主動嘗試、能力感和自信心的重要階段。孩子學會上廁所,開始會懂得做一些小任務,在那個時候得到適當的讚賞,延展到小學階段,對於每個人建立肯定和自我價值是十分重要。可惜的是, 特別在傳統亞洲家庭,父母大多不太向子女表達讚賞,認為子女的進步為理所當然,久而久之子女就覺得自己很沒有自信,即使已飛黃騰達,內心仍有股永遠做得不夠好(never good enough)的感覺。第三、無限的羞恥感
正因為常常覺得自己無能力,接下來便會慢慢形成一種羞恥的感覺,覺得什麼都是自己的錯!特別在年幼時,如遇上家庭上的創傷、悲劇或者突變等等,孩子都會容易覺得是自己的問題。因為大腦發展尚未成熟,孩子還未能夠幫助自己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,慢慢會將什麼都覺得是自己的問題,在感情的關係和工作當中特別明顯,有些人會非常敏感,常常覺得自己犯錯,明明是對的也總會去道歉。第四、富攻擊性的批判
有些親朋往往一開口都在批評這個不好、那個不是;這種食物不好、哪間餐廳不好、對工人姐姐諸多要求、永遠覺得孩子不完美,果真容易釀成「開年」的尷尬局面。細想起來,這些人的童年往往都過得不容易,相信其父母也曾這樣去批評或貶低他們。這種「恨鐵不成鋼」的管教讓他們充滿「鬥心」,成長後卻弄巧反拙,使他們對其他人也首先作負面批評,即使心中是懷着好意希望對方好,但表達的方法就是讓人覺得很難受或者充滿挑逗批判的語氣。參考資料:
Jung, C. G. (1991). 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(2nd Ed). Routledge.
Schwartz, R.C. (1995). 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. New York, NY: Guilford Press.
Sinko, A. L. (2016). Legacy Burdens. In M. Sweezy & E.L. Ziskind (Eds.), Innovations and elaborations in 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 (pp. 164-178). Routledge.
作者:郭倩衡,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,現於大學輔導中心從事心理輔導、評估及教學等工作;擅長處理兒童、青年及特殊學習需要學童之個案。
和你壹起撐住香港主題海報 全港良心商戶免費派發
了解更多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和你壹起撐徽章 良心商店及網店有售
了解更多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守住新聞自由 和你撐壹週刊計劃 每月港幣$300起
按此了解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