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過了一輪混戰,美國總統選舉終於以拜登當選落幕。本來,一個78歲的老人家出任美國總統,怎樣說也不算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,但就對抗全球暖化的大業來說,他的當選確實為所有環保人士(實應是全人類)帶來一絲希望。此話何解?且聽我道來。
- 圖片來源: Freepik
首先,讓我們看看全球暖化危機已經到了如何嚴峻的地步。就筆者執筆前的個多星期,有關的新聞包括:
科學家宣稱,2019-2020的十年將成為自有氣候紀錄以來最熱的十年;
自工業革命以來,全球平均氣溫已經上升了攝氏1.28度,亦即與《巴黎協議》中列出的「1.5度」危險警戒線只差0.22度;科學家推斷,在一切照舊的情況下,警戒線會於2030年前後便會被超越;
北冰洋的夏天浮冰面積達到了自有紀錄以來的第二低,而最低的一次是八年前的2012年;
聯合國秘書長在2020年12月2日的一次演說中指出,人類正在向大自然發動一場「自殺式的戰爭」。如果人類不盡快改弦更張,人類和大自然會同歸於盡。
眾所周知,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(煤、石油、天然氣)所釋放的巨額二氧化碳,是全球暖化災劫的罪魁禍首。論總排放量,雖然美國自2008年左右便被中國超越,但她仍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國,而不論以累積的歷史排放量、迄今的人均排放量、經濟實力、科技實力等各方面,美國帶頭減排可謂義不容辭。
可是,美國的共和黨因為巨大的商界利益,不但不肯帶頭減排,更不斷拖國際減排努力的後腿:小布殊於2003年宣布退出《京都協議》、特朗普於2017年宣布退出《巴黎協議》,都是對這項努力的重大打擊。
相反,民主黨一向較為重視環保,雖然同樣因為經濟理由,奧巴馬在任八年的減排努力仍強差人意,但怎樣也比宣稱「全球暖化是個騙局」的小布殊和特朗普好得多。
今天拜登當選,令人鼓舞的不是拜登本人,而是民主黨內一群誓言要「撥亂反正」,既要對抗全球暖化也要致力減低貧富懸殊和社會上各種不公義的「進步人士」。這群人的核心是數位在2018年國會選舉中勝出的民主黨議員,她們的共同特點是(1)相對年輕、(2)全為女性、以及(3)皆擁有少數族裔血統。其中帶頭的,是如今只有31歲、帶有波多黎各血統的奧卡西奧‧科爾特斯(Alexandria Ocasio-Cortez,支持者親匿稱為 AOC)。
2019年初,AOC向國會提交了一份名為「綠色新政」(Green New Deal)的議案,提出要在十年之內取締化石燃料的使用,並同時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各種「綠色產業」。按估計,這種發展可以帶來大量的「綠色就業」以振興經濟,可謂一箭雙雕之舉。
然而,在特朗普主政期間,也在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阻撓之下,這份議案最後當然無法獲得通過。如今舉世都拭目以待,在拜登當選後,類似的提案會否捲土重來,並且有機會得以通過和落實。
我們當然不能天真地寄望,一份政策議案便能立即解決人類當今面對的氣候危機,但所謂「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」,筆者允心希望,這會成為扭轉局勢的第一步。
明乎此,大家對拜登當選是否有另一番感受呢?
李偉才
科普達人
按此訂購「壹週刊 X 勁揪體 2021 和你壹起撐住香港」月曆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守住新聞自由 和你撐壹週刊計劃 每月港幣$300起
按此了解更多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英國移民、升學、就業、買樓生活資訊!
立即加入「走佬去英國 - BNO 5+1 移民資訊研究所 」